咨询热线:17736920826

城乡规划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本站     2016/8/12 16:08:10    

编制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必须确定风景名胜区的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风景区的分区、结构与布局,风景区的容量、人口与生态原则等基本内容。

1.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为便于总体布局、保护和管理,每个风景区必须有确定的范围和外围特定的保护地带。确定风景区规划范围及其外围保护地带,主要依据以下原则:景源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历史文化与社会连续性;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规定风景区范围的界限必须明确、易于标记和计量。风景区的性质,必须依据风景区的典型景观特征、游览欣赏特点、资源类型、区位因素,以及发展对策与功能选择来确定。风景区的发展目标,应根据风景区的性质和社会需求,提出适合本风景区的自我健全目标和社会作用目标两方面的内容。

2.分区、结构与布局

(1)规划分区。风景区应依据规划对象的属性、特征及其存在环境进行合理区别,并应遵循以下原则:同一区内规划对象的特性及其存在环境应基本一致;同一区内的规划原则、措施及其成效特点应基本一致;规划分区应尽量保持原有的自然、人文、现状等单元界限的完整性。

根据不同需要而划分的规划分区应符合下列规定:当需要调节控制功能特征时,应进行功能分区;当需要组织景观和游赏特征时,应进行景区划分;当需要确定保护培育特征时,应进行保护区划分;在大型或复杂的风景区中,可以几种方法协调并用。

(2)规划结构。风景区应依据规划目标和规划对象的性能、作用及其构成规律来组织整体规划结构或模型,并应遵循下列原则:规划内容和项目配置应符合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并能促进风景区的自我生存和有序发展;有效调节控制点、线、面结构要素的配置关系;解决各枢纽或生长点、走廊或通道、片区或网格之间的本质联系和约束条件。

(3)规划布局。风景区应依据规划对象的地域分布、空间关系和内在联系进行综合部署,形成合理、完善而又有自身特点的整体布局,并应遵循下列原则:正确处理局部、整体、外围三层次的关系;解决规划对象的特征、作用、空间关系的有机结合问题;调控布局形态对风景区有序发展的影响,为各组成要素、各组成部分能共同发挥作用创造满意条件;构思新颖,体现地方和自身特色。

3.环境容量

(1)风景区容量。风景区游人容量应随规划期限的不同而有变化。对一定规划范围的游人容量,应综合分析并满足该地区的生态允许标准、游览心理标准、功能技术标准等因素。

(2)环境容量的确定。环境容量的问题是我国近几年来才重视的课题,特别是涉及大范围的室外空间容量——环境容量。

风景区的环境容量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建筑容量、交通容量、场地容量、水源容量、能源容量、景观容量等。

4.风景区的生态分区

风景区的生态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制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消极作用,控制和降低人为负荷,分析游览时间、空间范围、游人容量、项目内容、开发强度等因素,并提出限制性规定或控制性指标;保持和维护原有生物种群、结构及其功能特征,保护典型而有示范性的自然综合体;提高自然环境的复苏能力,提高氧、水、生物量的再生能力与速度,提高其生态系统或自然环境对人为负荷的稳定性或承载力。

风景区的生态分区应符合下列原则:将规划用地的生态状况按危机区、不利区、稳定区和有利区四个等级分别加以标明;按其他生态因素划分的专项生态危机区应包括热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污染、放射性污染、卫生防疫条件、自然气候因素、振动影响、视觉干扰等内容;生态分区应对土地使用方式、功能分区、保护分区和各项规划设计措施的配套起重要作用。

5.风景区的环境质量

风景区规划应控制和降低各项污染程度,其环境质量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应符合GB3095 -1996中规定的一级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一般应按GB3838-1988 中规定的第一级标准执行,游泳用水应执行GB9667-1988中规定的标准,海水浴场水质标准不应低于GB3097-1985中规定的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生活饮用水标准应符合GB57491- 1985中的规定;风景区室外允许噪声级应低于GB3096-1993中规定的“特别住宅区”的环境噪声标准值;放射防护标准应符合GBJ8 -1974中规定的有关标准。

中铁城际规划建有限公司业务:物流园规划市政设计城乡规划管线探测沉降监测测绘测量园林工程设计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