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高标准农田基础建设具体要求及实施要点

本站     2025/5/17 14:53:32    

高标准农田基础建设要求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遵循“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原则,形成层次分明、科学规范的标准体系。以下是具体要求及实施要点:

一、建设标准

核心标准

“一平”:通过客土填充、表土剥离回填等措施平整土地,调整地表坡降,确保田块集中连片、田面平整,耕作层厚度≥25厘米,有效土层厚度≥60厘米。

“两通”:通水(灌溉与排水设施完善,灌溉保证率北方≥70%、南方≥75%,排涝标准达10-20年一遇)和通路(田间道路通达率100%,硬化机耕路满足农机作业需求)。

“三提升”:提升地力(土壤有机质≥16克/公斤,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产量(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和效益(资源利用率提高,亩均收入增加200元左右)。

技术规范

严格执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 30600—2022),统筹田块整治、灌排设施、田间道路等工程,优先实施基础建设,改造项目补齐短板。

推广高效节水灌溉(覆盖率达100%),配套智能监测系统(如墒情虫情自动监测、智慧气象服务)。

二、建设内容

田块整治

归并零散田块,减少田埂和沟渠,实现规模连片;治理荒滩、沼泽等低效用地,清理坟头、垃圾等障碍物。

山地丘陵区梯田化率≥90%,平原区田块面积北方≥200亩、南方≥100亩。

灌溉与排水

以地表水为主,配套输水管道、微灌滴灌设施,完善计量设备;排水工程需满足防洪排涝要求,降低土壤盐渍化风险。

排涝沟渠密度每万亩≥12公里,防洪标准达10-20年一遇。

田间道路与电力

机耕路宽度≥3.5米,通达所有田块;输配电设施与道路、灌排系统结合,满足设备用电需求。

地力提升与生态保护

通过客土改良、有机肥施用提升土壤肥力;因害设防建设岸坡防护林、生态沟渠,提高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能力。

禁止在25度以上坡耕地、生态保护红线等区域建设,严格管控非粮化。

三、布局与时序要求

优先区域

东北黑土区、平原区、水利条件优越地区及粮食主产区;支持整区域示范建设。

禁止与限制区域

严禁占用生态脆弱区、滩涂、严格管控类耕地及退耕还林区域。

建设时序

分阶段推进:2025年前完成具备条件永久基本农田的达标建设,2030年累计建成13.5亿亩,2035年全面覆盖。

四、管理机制

建后管护

明确工程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和经费,确保设施长期运行;严禁改变用途,加强产能监测。

资金与监督

专账管理建设资金,严控拨付流程;实行质量抽检、农民监督及信息化监管,确保工程合规。

五、智能化与现代化

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建设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实现“一屏管万亩”;配套区域服务中心和科技监测站,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

通过以上要求,高标准农田建设旨在实现耕地质量提升、抗灾能力增强和粮食产能稳步增长,为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具体实施需结合地方实际细化标准,确保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