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在市政公用工程监理中监理公司如何预防和减少突发情况的发生?

本站     2025/5/13 9:13:42    

在市政公用工程监理中,预防和减少突发情况是保障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突发情况(如安全事故、极端天气、材料短缺、管线损坏等)不仅会导致工期延误,还可能引发重大经济损失或社会负面影响。以下是中铁城际监理所从系统性预防、技术应用、管理优化三个维度提出具体策略:

一、系统性预防措施

1. 全面风险评估

开工前风险识别:

组织专家团队对项目进行全面风险评估,识别潜在风险点(如地质不稳定区域、地下管线密集区、周边敏感建筑)。

例如:某市道路改造工程通过地质雷达探测,提前发现地下溶洞,避免了路基塌陷风险。

动态风险更新:

施工过程中持续更新风险清单,结合现场条件变化调整防范措施。

2. 设计与施工方案的优化

设计审查:

监理需严格审核设计方案的合理性,避免设计缺陷引发问题(如排水系统设计流量不足导致内涝)。

施工方案论证:

对高风险工序(如深基坑支护、桥梁吊装)要求施工方提交专项方案,并组织专家评审。

3. 材料与设备的源头管控

材料检验:

对关键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管材)进行进场抽检和厂家资质审核,杜绝劣质材料入场。

设备核验:

检查施工机械的安全性能(如起重机限位装置、压力管道焊接设备精度),确保其符合规范要求。

二、技术应用与创新

1. BIM与数字化模拟

冲突预检:

利用BIM模型提前模拟施工流程,发现设计冲突(如管线交叉、空间不足),避免施工中返工。

进度与资源优化:

通过4D-BIM模拟施工进度,合理安排资源投入,减少因资源冲突导致的延误。

2. 物联网与智能监测

实时监测预警:

在关键部位安装传感器(如基坑位移监测、燃气管道压力传感器),实时传输数据至智慧平台,超阈值时自动报警。

环境监测:

在施工现场布置温湿度、PM2.5、噪音传感器,提前预警极端天气或污染超标风险。

3. 智慧工地平台

数据整合:

集成视频监控、人员定位、设备管理等功能,实现全要素可视化管控。

AI辅助决策:

利用AI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检测施工质量缺陷(如混凝土裂缝、钢筋间距偏差)。

三、管理优化与制度保障

1. 严格的施工过程管控

旁站与巡视结合:

对高风险工序(如脚手架搭设、有限空间作业)实行旁站监理;日常巡视重点检查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如临边防护、动火审批)。

工序验收把关:

严格执行隐蔽工程验收制度,未经验收合格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

2. 应急预案与演练

专项应急预案:

针对常见突发情况(如火灾、触电、汛期淹水)编制应急预案,明确处置流程和责任人。

定期演练:

组织施工方开展应急演练(如模拟基坑坍塌救援),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3. 合同与责任约束

合同条款明确:

在合同中约定突发情况的权责划分(如不可抗力、施工方过失导致的延误责任)。

奖惩机制:

对主动采取预防措施减少事故的施工方给予奖励;对违规操作导致问题的单位进行处罚。

四、典型案例与经验借鉴

案例1:某市燃气管道泄漏事故预防

措施:

施工前采用地质雷达探测地下管线,避开既有燃气管道;

采用非开挖技术(如水平定向钻)穿越敏感区域;

管道焊接后进行100%无损检测(RT/UT)。

成效:项目完工后未发生一起燃气泄漏事件。

案例2:极端天气应对

措施:

监测气象预警信息,提前转移易损设备;

路基施工时设置临时排水沟和集水井,防止雨水浸泡;

冬季施工时掺加防冻剂,覆盖保温材料。

成效:在暴雪天气下仍保持施工进度。

五、未来趋势

智慧化预防:

利用大数据分析历史事故数据,预测高风险环节并提前干预。

自动化监测:

无人机巡检、机器人巡检替代人工巡查,提升效率和安全性。

绿色施工管理:

通过环保监测系统减少扬尘、噪音等环境问题引发的投诉和停工。

市政公用工程监理中,预防突发情况需从风险预控、技术赋能、管理精细化三方面协同发力。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智能化的监测手段和严格的制度执行,可显著降低突发事件的概率及其影响,保障工程质量和进度目标的实现。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