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市政公用工程监理中,如何处理突发情况对进度的影响?

本站     2025/5/13 9:11:58    

在市政公用工程监理中,突发情况(如极端天气、安全事故、材料短缺、设计变更等)是不可避免的,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工期延误、成本超支甚至安全风险。以下是系统化的应对策略,帮助监理方高效化解突发情况对进度的影响:

一、突发情况分类及应对原则

1. 常见突发情况类型

自然因素:暴雨、台风、洪水、地质灾害等;

人为因素:施工事故、设备故障、工人罢工、材料供应中断;

管理因素:设计变更、合同争议、审批延迟;

外部因素:交通管制、环保督查、周边居民投诉。

2. 核心应对原则

快速响应:第一时间评估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

优先保安全:若突发情况危及人员安全,立即停工并启动应急预案;

动态调整:灵活调整计划,最大限度减少工期损失;

责任明确:界定突发情况的责任归属(如不可抗力、甲方责任、施工方过失)。

二、具体应对流程与措施

1. 应急响应阶段

启动应急预案:

根据《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T 50319)和项目应急预案,成立应急小组,分工协作。

例如:暴雨导致基坑积水,立即组织抽排水并加固边坡。

暂停危险作业:

若突发情况直接威胁施工安全(如脚手架倾斜),立即停工并疏散人员。

2. 原因分析与责任判定

调查原因:

技术层面:分析是否因施工不规范(如未按图纸施工)或材料缺陷导致;

管理层面:是否因监理疏漏(如未及时发现隐患)或外部不可抗力(如地震)。

责任划分:

不可抗力(如台风):按合同约定协商顺延工期,费用损失合理分担;

施工方责任(如违规操作):要求承担赶工费用及延期违约金。

3. 进度调整与资源调配

优化施工计划:

采用关键路径法(CPM)重新排程,优先推进关键线路工序(如桥梁主体结构施工);

例如:某道路工程因拆迁延误,将非关键路径的绿化工程延后,集中资源抢通主干道。

资源补充:

紧急调拨机械、人力或材料(如从其他工地抽调挖掘机填补缺口);

协调供应商紧急供货(如雨季增加防渗膜库存)。

4. 协调与沟通机制

多方联动:

联合建设单位、施工方、设计单位召开紧急会议,明确分工(如设计单位出具变更图纸,施工方调整方案);

例如:燃气管道施工中挖断电缆,需协调电力公司抢修并调整管线路由。

信息透明化:

通过智慧工地平台实时更新进度数据,避免信息滞后引发二次延误。

5. 合同与法律手段

索赔与反索赔:

若突发情况导致成本增加(如停工期间机械租赁费),按合同发起索赔;

若因施工方管理不善导致延误,保留追究违约责任的权利。

法律途径:

若争议无法协商,按《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通过仲裁或诉讼解决。

三、数字化工具的辅助作用

BIM技术:

快速模拟突发情况的影响范围(如洪水淹没区域),优化应急方案。

物联网与无人机:

实时监测现场环境(如扬尘浓度、水位高度),提前预警风险。

智慧工地平台:

自动记录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生成可追溯的报告(如某日暴雨导致停工2小时)。

四、典型案例与经验总结

案例1:某市地铁盾构区间突遇流沙

处理:

立即停机并注浆加固地层;

调整盾构参数(如降低推力、提高注浆量);

最终工期延误15天,但因属不可抗力地质风险,业主同意顺延工期。

案例2:连续暴雨导致路基冲毁

处理:

抢修便道维持局部通行;

采用抛石挤淤、铺设土工布加固路基;

通过BIM模拟排水方案,缩短修复时间10天。

五、未来趋势

智能化预警:利用AI预测极端天气或设备故障,提前制定预案;

模块化施工:采用装配式构件,减少现场作业受突发情况的影响;

保险机制:投保工程一切险,转移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风险。

通过以上措施,监理方可在突发情况下快速决策、精准施策,最大限度降低对工程进度和质量的影响,同时保障各方权益。关键在于预防为主、快速响应、灵活调整、责任明晰,结合数字化工具实现高效管理。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