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供水管网体检中,如何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实现系统性评估?

本站     2025/3/12 9:16:24    

在供水管网体检中,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实时、连续的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能够实现从“被动维修”到“主动预防”的系统性评估。以下是其核心技术路径和应用逻辑:

一、在线监测系统的核心组成

1.传感器网络

固定式传感器:安装在关键节点(如泵站出口、阀门井);

移动式传感器:搭载无人巡检车或智能水表,覆盖长距离管网。

压力传感器:监测管网压力波动(精度±0.5%FS),识别爆管风险(如压力骤降超过10%触发报警)。

流量计:通过超声波或电磁式传感器实时采集流量数据(精度±0.5%),分析异常流量(如夜间最小流量低于设计值的30%可能提示泄漏)。

水质传感器:在线检测余氯、浊度、pH值、溶解氧等指标(如余氯浓度低于0.3mg/L需自动加氯)。

温度传感器:监测水温变化(精度±0.1℃),辅助泄漏定位(温差法可识别渗漏点)。

关键参数监测:

部署方式:

2.数据传输与通信

物联网(IoT)技术:通过LoRa、NB-IoT或4G/5G网络实现低功耗、广域覆盖的数据传输。

边缘计算节点:在本地完成初步数据处理(如滤波、压缩),减少云端负载。

3.数据分析与平台

机器学习模型:通过历史数据训练泄漏预测模型(如随机森林回归算法,预测精度达90%);

异常检测算法:基于统计方法(如3σ原则)或深度学习(如LSTM时序分析)识别偏离正常工况的异常点。

实时监控大屏:可视化展示管网压力、流量、水质等参数的时空分布(如热力图呈现泄漏热点)。

智能诊断引擎:

二、系统性评估的关键功能

1. 实时风险预警

泄漏定位:

结合压力梯度分析与声波信号(如Schmidt水锤法),精确定位漏点(误差<50米)。

案例:杭州水务通过部署2000个压力传感器,将泄漏响应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15分钟。

水质安全预警:

当余氯浓度低于阈值或浊度突增时,自动触发消毒系统强化或关闭受影响区域阀门。

2. 网络性能优化

压力均衡分析:

通过调节泵站出水压力和阀门开度,降低管网压力峰值(如高峰时段压力下降20%可减少15%的漏损)。

流量调度优化:

基于历史用水规律和实时需求预测,动态调整配水管网流量分配(如深圳前海采用AI调度后,供水效率提升25%)。

3. 老化与腐蚀评估

管壁腐蚀监测:

通过安装电化学传感器(如极化探头),实时监测埋地管道的腐蚀电流密度(Corrosion Rate, CR),当CR>1μA/cm²时发出预警。

材质性能退化模型:

结合管龄、埋深、土壤酸碱度等数据,构建剩余使用寿命(RUL)预测模型(如PVC管在Cl⁻浓度>500mg/L环境下,寿命缩短30%)。

三、数据驱动的闭环管理

1.缺陷溯源与修复

通过GIS系统关联监测数据与管网拓扑,快速定位故障源头(如某小区水压异常溯源至DN200阀门阀芯磨损)。

2.预防性维护决策

基于风险评分模型(如蒙特卡洛模拟)生成优先级清单,对高风险管段提前进行内衬修复或更换。

3.绩效评估与改进

对比检修前后漏损率、水质合格率等指标,量化在线监测系统的投资回报率(ROI)。

四、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北京海淀智慧供水系统

部署规模:3000个智能水表、500个压力传感器、20个水质监测站。

核心成果:

年均漏损率从12%降至6%;

爆管事件减少40%;

水质异常事件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

案例2:新加坡NEWater供水网络

技术创新:

部署光纤传感系统(分布式光纤测温DAS),实时监测整条输水管道的温度分布,精度达0.01℃;

结合数字孪生技术模拟管网工况,优化管道材质选型(如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替代混凝土管)。

效益:

维护成本降低35%;

能耗下降20%。

五、未来发展方向

1.多源数据融合:

整合卫星遥感(地表湿度监测)、气象数据(降雨量预测)与管网内窥检测结果,构建全域感知网络。

2.自主决策系统:

开发基于强化学习的智能控制代理(Agent),实现阀门开度、泵站启停的自动化调控(如谷歌DeepMind的AlphaGo-like算法)。

3.量子传感应用:

量子重力仪探测地下空洞(精度达10cm),预防因第三方施工导致的管道破坏。

在线监测系统通过**“感知-分析-决策”全链条闭环**,将供水管网体检从传统的周期性人工检测升级为实时动态管理。其核心价值在于:

降本增效:减少突发故障造成的经济损失(如爆管修复成本可降低60%);

绿色可持续:降低漏损率和水污染风险(全球每年因管网漏损浪费约2000亿立方米淡水);

韧性提升:增强城市应对极端天气(如暴雨内涝)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疫情期水质保障)的能力。
未来,随着5G+AIoT技术的普及,供水管网的“智慧体检”将进入“万物互联、自愈共生”的新阶段。


中铁城际地下管线信息平台通过整合数字化技术,为城市地下管网管理提供了高效、智能的解决方案,其核心优势包括以下方面:

12.jpg

1. 数据集中化管理

打破信息孤岛:整合水务、燃气、电力、通信等多部门管线数据,形成统一数据库,避免重复建设。

动态更新:支持实时录入和更新管线信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 可视化与精准定位

GIS与三维建模: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三维可视化技术,直观展示管线走向、埋深及交叉关系,辅助规划与设计。

BIM集成:结合建筑信息模型(BIM),优化地下空间与地上建筑的协同设计。

3. 安全风险防控

施工避障:在道路开挖前自动预警管线位置,降低施工破坏风险(如燃气泄漏、通信中断等)。

智能监测:接入传感器实时监测管线压力、腐蚀、渗漏等异常,提前预警事故。

4. 运维效率提升

快速响应故障:通过平台精准定位故障点,缩短抢修时间,减少停水停电影响。

资源优化:分析管线负荷与老化数据,制定预防性维护计划,延长设施寿命。

5. 科学决策支持

规划模拟:评估新建管线对现有网络的影响,优化扩容方案。

应急指挥:在灾害(如地震、洪水)中快速生成管线受损地图,指导救援资源调配。

6. 合规与标准化

统一数据标准:符合国家或行业规范(如CJJ/T 157-2010),确保数据互通性。

权责明晰:记录管线权属单位,减少产权纠纷。

7. 成本节约

减少重复勘探:避免因信息缺失导致的多次地质勘探,降低工程成本。

延长资产寿命: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维护策略,减少更换频率。

8. 智慧城市协同

多系统联动:与交通、环保等城市管理系统对接,支撑智慧城市整体运行(如暴雨时排水与交通调度协同)。

应用场景示例:

老旧小区改造:快速获取地下管线布局,避免施工误损。

新区开发:模拟管线容量需求,避免重复开挖。

灾害应急:台风后快速定位受损管道,优先抢修关键节点。

通过以上优势,地下管线信息平台不仅提升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数据基础。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