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成渝地区综合交通标准体系发布:50项重点标准聚焦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管理协同

本站     2024/5/20 9:30:46    

促进区域标准化协同创新,推动成渝地区交通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5月17日,交通运输部举行“成渝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已经印发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以下简称《成渝综合交通标准体系》)相关情况。
▲发布会现场。交通运输部政府网站
构建“1+3+N”区域标准化协同体系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徐文强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构成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四极”。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明确了成渝交通一体化发展的主攻方向。近年来,川渝两省市携手、相互赋能、相向发展,在推动交通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孙文剑表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加强各类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标准跨区域衔接。
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步入第五个年头,区域合作进入了聚力推进、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作为面向区域协调发展的标准顶层设计——《成渝综合交通标准体系》,旨在构建“1+3+N”的区域标准化协同体系,以标准提升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即建立1套部省联动、区域协同的高效能标准化工作机制,聚焦基础设施、运输服务、协同管理3个方面高品质交通标准需求,加快制定N项特色鲜明、科学适用的高水平标准。
具体说,就是通过建立部省联动、区域协同的高效能标准化工作机制,聚焦基础设施、运输服务、协同管理三方面高品质交通标准需求,加快制定一批特色鲜明、科学适用的高水平标准,推动成渝地区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50项重点标准,主要按照“双核引领、优势互补,系统布局、一体衔接,创新驱动、急用先行,协同推进、动态完善”的原则,突出了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运输服务一体衔接、运行管理协同联动三方面的需求。这主要包括两地要联合立项、共同制定、协同发布的区域性地方标准28项;鼓励先行先试、强化实施应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2项。
标准体系建设将分为两步走。第一阶段:到2027年,基本建立起推动成渝地区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第二阶段:到2035年,通过持续完善和优化,进一步构建起更加系统全面、先进适用、开放兼容的标准体系。
聚焦五方面重点工作
《成渝综合交通标准体系》聚焦交通运输主动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着眼于推动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加强合作,是促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协调共建的创新实践。
为推动成渝交通一体化发展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标准体系主要部署了5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以标准提高综合交通网建设质量。加快山区高速公路改扩建标准制定,支撑高速公路扩能改造,提升路网通行能力。完善山区水上旅游航道建设标准,挖掘精品航线与旅游资源叠加效应,助推交旅融合发展。完善大水位差直立式码头设计标准,服务长江上游港口高质量建设。
二是以标准提升出行服务品质。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规范等标准制定,助推两地高速公路运营服务一体化进程,助力打造高速公路巴蜀文化走廊。加强毗邻地区公交运输服务等方面标准供给,连起群众出行路,推动“双城”生活享受“同城”便利。
三是以标准促进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加快集装箱多式联运运单、集装器具循环共用等标准制定,推进“一单制”“一箱制”发展。加快冷链、危货等电子运单标准制定,支撑建立运输数据“一张网”。推进货物水水中转作业等标准制定,强化双城物流协同,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四是以标准打造协同治理样板。以标准支撑拓展交通协同执法的深度、广度、精度。加快多式联运信息共享交换等标准制定,强化数智赋能推动实现跨区域交通数据互联互通。推动两地水上应急救援协同标准制定,助力成渝共建应急联动网络。
五是以标准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适应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应用的发展,研究高速公路智能化、内河码头自动化等标准,统一汽车充换电设施和加氢设施运营服务标准,服务智慧公路、智慧港口建设,推动交能融合,鼓励发展无人驾驶和低空经济,显著提升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以标准为引领
基础设施“连点成线、连线成网”
事实上,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施以来,川渝两地交通部门以标准为引领,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落地实施了一系列智慧、绿色重大项目,在运行管理协同联动方面开展了重点工作试点示范,积极助力成渝交通一体化走深走实,有力推动了交通强国建设试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内容:
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陆上,成渝中线高铁、成渝高速扩容改造加快推进,在建和已建川渝间省际高速公路通道21条;水上,万州新田港二期工程、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建设全面提速,两地交通基础设施“连点成线、连线成网”。
在出行服务方面,更加便捷高效。重庆中心城区与成都都市圈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实现了“一卡通”“一码通”,两地300多个汽车客运站、1123条线路实现联网售票。
协同治理精准精细。“川渝通办”事项实现线下“异地可办”、线上“全程网办”,“跨省通办”从“能办”向“好办”转变。老百姓对交通运输发展的期盼一步步成为现实,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两地建成智慧高速2000余公里
打造成渝智慧高速主通道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今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首位,川渝两地如何推动智慧高速发展?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胡洪波表示,交通运输行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展领域,两地着力探索以应用场景驱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构建“早期验证—融合试验—综合推广”的场景应用创新体系,以标准引领带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牵引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交通运输服务质量提升,行业发展降本提质增效。
《智慧高速公路》系列区域性地方标准,是成渝地区联合制定发布的首个区域性地方标准。
标准发布以来,两地已经在成都绕城高速、四川成宜高速、重庆石渝高速、渝湘高速等路段进行了实际应用,支撑两地建成智慧高速2000余公里。
以成宜高速为例,全线157公里实现对车辆运行情况、路面状况、天气情况、突发事件等的全天候监测和自动预警,一方面帮助管理人员全天候准确掌握路网运行态势,及时发现和处置突发事件;另一方面,可以帮助驾乘人员及时掌握全路段运行情况,引导安全驾驶、合理规划路线。
与此同时,该标准还将在成渝高速扩容改造等项目上进行扩展应用,打造成渝智慧高速主通道。
“《成渝综合交通标准体系》充分考虑了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以及智能化技术在运输服务中的重点应用需求,将有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胡洪波表示。
接下来,川渝交通部门将共同促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加快智慧公路、智慧港口、交能融合等领域标准供给与实施;提升运输服务质量效能,适应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发展态势,强化车路协同等标准制修订,促进智慧出行和智慧物流发展;数智赋能交通高效治理,通过协同制定实施数据资源互联互通标准,为川渝两地交通协同治理提供支撑。
聚焦提升运输服务效率和品质
推动出行从“走得通”向“走得好”迈进
“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是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发展最大的期盼。重庆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副主任郝祎表示,今年,川渝两地交通部门将聚焦《成渝综合交通标准体系》,在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基础上,把标准协同提升运输服务效率和品质作为落实《成渝综合交通标准体系》的首要任务,推动成渝地区民众出行从“走得通”向“走得好”迈进。
一是以标准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品质。
重庆、四川两地高速公路运营的服务区有258对,停车区74对,每年服务驾乘人员超5.3亿人次。
接下来,两地将通过统一两地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设施配置、标志标识等标准,满足两地交通运输服务均衡、同频发展的需求,增强“一家人”的认同感。特别是强化服务区信息发布和引导服务,改善高峰时段出行群众停车难、充电难、就餐难、如厕难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区域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品质。
二是以标准提升省际公交运营服务能力。
目前,重庆11个区县与四川6个市之间已经开行城际公交线路22条,日均班次550班,日均客流1.1万人次,周边群众跨省出行便捷度显著提升。例如,重庆市双江镇到四川省磨溪镇距离仅10余公里,原来出行需要多次辗转换乘,川渝1路开通后实现了两镇公交直达,群众在家门口抬脚就能坐上跨省公交。
下一步,两地交通部门将加快运营服务标准研究,提升线路覆盖、优化站点设置、加密发车班次、加强信息服务、丰富支付模式,让群众真切感受到车站离得近、车辆来得快、出行更便捷。
三是以标准提升涉企服务协同有序水平。
随着川渝一体化发展,省际客运包车业务爆发式增长,仅去年一年,川渝两地包车承接业务就超过47万趟次,包车客运标志牌的办理量也随之大幅上升。
接下来,两地交通部门将加快省际包车客运电子标志牌规范标准制定,推动实现运输企业线上申请、即办即用,极大简化审核查验流程,降低道路客运经营者负担,提升车辆调度效率。同时,两地交通部门还将通过协同区域执法标准、强化执法信息共享等措施,进一步净化两地运输市场,有效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保障群众出行安全。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