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雄安新区生态修复如何体现生命共同体理念?

本站     2019/2/11 9:14:54    

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的《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明确提出,将淀水林田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形成“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的生态空间结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中心主任张惠远及其团队参与了雄安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雄安新区在开展“淀水林田草”生态保护与修复时应从哪些方面着手?需要哪些机制保障?我们对此进行了采访。

对话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惠远

采访人:中国环境报记者原二军

张惠远,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与自然保护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促进会理事,生态环境部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保护红线及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咨询专家。主要从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城乡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生态文明战略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雄安新区开展生态保护修复要遵循哪些原则?

必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既要站位高、立足长远,也要分区施策、因地制宜


中国环境报:2016年以来,我国已开展了两批次11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2018年第三批共14个国家试点工程的评审工作已经完成,其中就包括了河北雄安新区。与其他试点相比,雄安新区有哪些特点?


张惠远:与其他试点相比,雄安新区试点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雄安新区是在“一张白纸”上建千年之城,从设立伊始就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设计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率先启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实施“千年秀林”和白洋淀治理工程。这个切入点和时机选的非常好,也是雄安新区和其他试点最大的不同点之一。


其次,雄安新区定位是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宜居的新城区,生态是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前提。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是否能够成功,将是雄安新区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目的是为了保障雄安新区可持续发展,为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打好底色。


第三,雄安新区水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体现为白洋淀水资源、水环境及水生态问题。白洋淀作为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同时也是雄安新区蓝绿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白洋淀水资源短缺、泥沙淤积、环境污染及湿地功能下降,这也是雄安新区当前亟待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


中国环境报:具体来说,雄安新区开展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从哪些方面着手?


张惠远:雄安新区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既要站位高、立足长远,也要分区施策、因地制宜。总体来说,我认为要从3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树立一盘棋思想。既要将雄安新区的生态保护修复纳入白洋淀流域环境治理和保护中,又要统筹京津冀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雄安新区与周边区域地缘一衣带水,关系密不可分。比如,白洋淀的入淀河流多数流经保定,保定的河湖状况将直接影响白洋淀的水量及水质。考虑到白洋淀水质问题等,就需要跳出白洋淀和雄安新区的视野,统筹白洋淀及上下游协同保护和生态整体修复,坚持外源与内源污染同治。


二是要充分考虑城市未来发展空间布局。雄安新区未来将形成“北城、中苑、南淀”的空间布局,生态保护修复应根据不同的区域功能定位及主要生态问题,各有侧重地采取不同的保护修复措施。比如,北部当前面临绿地资源总量不足、区域森林破碎化程度高的问题,需要重点开展扩林增绿行动,优化和重建绿色生态空间格局;南部淀区则主要围绕“丰水、净水、活水”开展调田减污、控污治河、治淀保水、生境修复等。


三是要坚持科学治理,因地制宜进行保护和修复。一方面,要研究制定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整治技术标准,规范实际工作;另一方面,要科学地推进治理修复,不能简单套用其他区域的治理标准。


中国环境报:我国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已经有一些试点,根据这些试点,雄安新区在生态保护修复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张惠远:自2016年国家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以来,各试点地区正在积极推进试点工程,在此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雄安新区在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应该加以注意。


一是对生命共同体理念认识不深、不到位。有的试点地区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核心要义理解不深,存在重修复、轻保护现象,过于强调人为干预措施,生态化理念和措施落实不到位。


二是资金分配不合理。有的试点地区不是按照需求去分配国家扶持资金,而是从地方平衡角度出发去分配项目资金,撒胡椒面式的方式导致工程难以起到应有效果。


三是制度建设不完善。有的地区对试点工程监管不到位,存在管理粗放、施工野蛮等现象。有的地区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形式很好,但具体工作机制和制度有待完善。


四是体制机制创新不够。区域之间、部门之间联防联控和协同共建机制有待加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和生态补偿机制等需进一步健全。


五是需要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有的试点工程理念方法落后,针对性不强,存在“伪保护、真破坏”现象。比如,有的河道整治项目的硬化、渠化现象突出,不但起不到保护生态的作用,反而易造成河道和岸线生态功能的下降。


六是需要统筹兼顾区域重点工作。有的试点地区未统筹考虑保护修复与产业发展、脱贫攻坚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重点工作。雄安新区在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的同时需要在探索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模式方面加强谋划。


落实生命共同体的要求,需要采取哪些保障措施和机制?

建立工程绩效考核制度、生态环境协作联动机制,完善资金多元化筹


中国环境报:在雄安新区建设中,要落实生命共同体的要求,还需要建立哪些保障措施和机制?


张惠远:除了加强组织保障、政府要充分重视之外,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保障措施。


一是建立工程绩效考核制度。成立考核工作组,建立可监测、可统计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工程推进及成效进行考核,明确评定结果档次,并向社会公开发布。考核评价结果与后续项目和资金安排挂钩。要强调的是,除了3年试点期结束的评估考核之外,每年的实施效果怎么样也应进行考核。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充分保障工程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二是建立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协作联动机制。通过建立白洋淀及上下游跨界的地表水、地下水等水资源、水环境预警协调联动机制,整合流域管理职能,实现流域开发与保护的统一规划、统一监测和统一管理。完善流域协作机制,建立跨部门、区域、流域水环境保护议事协调机制。


三是完善白洋淀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进行生态环境损害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实行差异化的补偿措施,根据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等,制定综合生态补偿标准。


四是完善资金多元化筹措机制。雄安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应以政府财政投入和市场融资为主要投入方式,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通过积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扶持PPP项目融资、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基金等手段,形成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筹措资金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五是建立生命共同体单元管理机制。评估明确雄安新区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等级体系,明确不同类型、等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单元的环境容量、承载力以及主要功能等管理目标。将总量管理、空间管理、功能目标管理的要求,分解落实到不同类型、等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单元。整合源头防控、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等机制,整体管控自然资源开发及其产生的环境效应,形成完善的自然资源开发生命周期的一体化管控体系。


中国环境报:雄安新区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对其他地方来说有哪些借鉴意义?


张惠远:首先,分片区谋划设计。雄安新区以“成片区谋划、点线面结合、全要素融合”的思路,将新区划分为白洋淀内源污染治理、北部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和南部入淀河流修复三大工程片区。以片区为单元,统筹谋划设计项目,既紧紧围绕提升白洋淀水质这一核心,又做到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实现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共同体”理念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其次,充分融入生态化理念。雄安新区强调采用世界一流、国内领先、区域特色的生态设计理念、技术和模式,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推进试点工作,强调用生态的方法来解决生态问题,用环保的思维来解决环保问题。


第三,发挥科技支撑作用。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切实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比如,在平台建设上,创新技术模式,形成基于BIM、CIM、GIS系统数字化管理平台,构建了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管控体系,从而为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决策、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拓展市场化资金筹措渠道。一方面,按照“职责不变、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各级财政现有相关专项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并完善市场化机制,设立了百亿级的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基金。


第五,生态产业化带动保护修复。发挥体制机制创新优势,积极拓展生态产业化途径,探索“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模式,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为生态保护修复的长远效果提供保障。比如,雄安新区依托红色文化优势,打造白洋淀生态旅游产业;依托资源优势,打造集开发与保护为一体的芦苇资源化利用等生态产业。


来源:中国环境报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