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王建国:中国城市设计发展四十年

本站     2018/6/7 10:35:42    

王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城市规划古已有之,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些好的环境、好的城市的载体,都与城市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城市设计决定了城市的艺术文化和生活格调,建立了城市的品牌和特色。城市设计是和城市给我们的整体品质的表达是相关联的。美好的、有特色的、充满内涵的城市形态的塑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即使是在当下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依然如此。

古往今来都有城市设计,那个时候可能更加重视优美的形态、空间的关系,人们认为过去经典的、传统的城市设计是以建筑学作为主要依据的城市设计,我们讲的现代城市设计则蕴含了许多新的学科在里面。1978年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进程,城市设计也基本是在80年左右首次被提出来的。我认为中国的城市设计是在蹒跚学步中慢慢成长壮大的,可以说是“逶迤前行”,开始时向美国、日本等地学习,因为那里的城市设计开始得相对比较早,同时我们开始探索并初步建立中国城市设计理论的方法和架构。

我参加了两次《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关于“城市设计”定义的撰写,现在在编辑第三版,因为我们大家对城市设计的认识也在逐渐变化和提升中。第三版中,给出了城市设计的当代概念和定义:“城市设计主要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建构机理和场所营造,是对包括人、自然、社会、文化、空间形态等因素在内的城市人居环境所进行的设计研究、工程实践和实施管理活动”。

我认为城市设计的关键点是应该主要做两件事,一是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建构肌理,二是场所营造。经过城市设计,塑造和协同管理城市的人居环境,要做出有四个维度的品质空间。一是有深度(体验深度、感知深度,有识别上的内涵)的设计,二是有厚度的设计,其中包了历史、文化、地域等概念。三是有温度的设计,要有公众参与、更有活力,要有社区要有共享。四是有精度的设计。城市设计一定比建筑设计大吗?我认为不见得,细到一棵树怎么去种、一个景观怎么去组织,这也是城市设计的问题,所以尺度是相对的,城市设计的尺度未必就一定比建筑设计大。

我觉得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有以下几点区别:

城市规划:比较关注社会、经济、空间的发展协同,引领城市的发展,法规、管控、协调是核心。社会规划、空间规划其实都包含其中。

建筑设计:比较关注建筑的实用/经济/绿色/美观,功能和原创是关键。

城市设计:面对多重业主的环境和特色营造,兼具管控协调和原则。

几十年来,中国的城市规划帮助我们国家实现了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总体上比较健康的发展目标,但也应该看到,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超越规模和增量的城市特色风貌、人居环境品质和在地文化内涵的问题,这是我们的几个痛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城市设计在现行法定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体系内长时间的缺位、以及规划在对较大尺度城市区块实施的基于“同一性”和管理简化的“无差别化”指标设定和管理。

二是经济优先的思路则导致了规划权威性遭受挑战并一再向资本和市场让步,同时部分建筑师行为失范,完全听命于业主的要求,导致城市形态整体失控。由此可以看出基于刚性量化指标的形态管控与本质上是新陈代谢的城市形态始终存在内在的深刻矛盾。

城市设计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对“城市多重尺度的全链空间体验性把握”。我们现在常常看到的几个问题是:一是千城一面、强度失控。二是旧区改造格式化操作,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而是肆意而为。三是文化示范原创缺位,所以奇奇怪怪的建筑冒出来很多。如果我们缺乏城市设计的指导,就会造成很可怕的城市形态的产生。城市设计在规划和建筑之间,要起到一个起承转合的作用。包括园林绿化、市政、交通工程,都是包含在城市设计中的。

总的来讲中国在新千年开始之际,特别是中央城市会议召开以来,随着快速城市化进程进入第二期,城市建设的社会需求的转型,中国城市设计项目和世界相比,是产生城市数量最多、需求最旺盛、学术探讨最活跃的领域。目前在国际上很少大范围地去探讨城市设计的问题,因为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已经趋于成熟,没有更多的空间和需求。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呈现出后发的活跃性、普遍性和探索性。

我认为中国的城市设计有三个特点比较重要:一首先是面广量大,现在国内的城市规模都很大,而且很多都是全覆盖的,特别是关于城市设计近年来自上而下的推动成效显著。二是中国城市设计实施的可能性很大,即使是概念性的城市设计,也包含了很多明确的实施的设计要求。三是中国的城市设计项目普遍具有尺度规模较大、内容广泛的特点。中国的城市设计一直带有社会发展、土地管理和资源分配等与城市规划密切先关的属性,这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我认为中国城市设计发展和规划法定体系的一种多层次、多项度的结合,是中国城市设计的一大特色。

城市设计发展的四代范型

我曾经在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做过一个关于城市设计发展的四代范型的报告,里面提到了几种城市设计的范型及演化进程。

第一代范型:传统城市设计。这是被历史一再证明是公众广为接受也很有效的城市设计范型。从时间维度看,19世纪末之前的城市设计基本可以纳入第一代范型。这一类城市设计面广量大,影响了前工业时代大部分的城市设计活动。

第二代范型:现代主义城市设计。工业革命所伴随的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使现代城市发展面临一系列新功能、新问题和新挑战,现代主义城市设计范型应运而生。现代主义城市设计满足了城市发展建设中显见的现实需要,通过大量实践探索,解决了城市卫生、交通和功能效率等重要问题,为现代主义全球滥觞立下汗马功劳。

第三代范型:绿色城市设计。现代城市发展日益关注人类社会自身规律而忽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争事实。 而绿色城市设计把城市看作一个与自然系统共生的地球生命有机体,关注城市的可持续性和韧性。北京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中将“构建生态文明”作为基本的建设发展准则,表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关注的核心内容。

第四代范型:基于人机互动的数字化城市设计。近20年来,在“数字地球”、“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乃至人工智能的日益发展背景下,中国城市设计的技术理念、方法和技术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数字化城市设计基于多源城市大数据的集取、处理和综合性的应用,主要针对城市多重尺度、特别是大尺度空间形态建构肌理的科学揭示和识别认知,突破了以往人们日常感知体验和理性评判的认知瓶颈。

我总结了一下在中国的城市设计的实践中大概有四个方面的类型,一是配合城市特定层次法定规划的城市设计,使得城市在法定的科学规划的前置导向可以更加具有超准的时效性,并对城市环境品质的提升起到一个真正的指导作用。第二种类型是概念性的城市设计,主要针对城市中尚存在多重选择和建设开发可能性的用地,这时往往会通过一个概念性的城市设计,来搜集大家的想法进行头脑风暴。三是特定的主题性的城市设计,可能会挑选一个城市的一个片区进行。例如北京某个胡同地区,这个地方需要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所以我们会选择做一个旧城改造。四是由建筑师来主导的地段城市设计或者建筑群的城市设计,这样的项目往往是落地的,是有确定业主和团队的。


最后有几点结论供大家讨论:

1、中国当下普遍面临大尺度城市设计的命题,而大尺度的城市设计主要是为了补充、深化、完善法定规划管理而生的。对此我有以下三个见解,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一是总体城市主要针对的是自然特色风貌、文化特色和空间场所体系的加强、保护和管理,建议“八二开”,八分为管理,二分是设计。二是中等尺度的区段城市设计主要是基于城市区划管理单元,建议“五五开”。三是小尺度有明确建设项目导向的城市设计应该是“二八开”,即八分设计营造、二分管理。

2、相对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优势在于对于城市多重尺度的全链空间体验性把握(空间立体型、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

数据库今天已经成为城市设计全新的成果形式,且可以直接融入到规划管理中。与以往关注统一和“无差别性”规划指标管理不同,城市设计数据库是基于一定的地块属性差异和多样性而建构的,它更关注城市个体差异和形态特色。它既可以归属上位规划,也可与规划合体作用,甚至可以成为法定规划编制实施的部分前置条件,也是保证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和发展在公共空间尺度上具有基本品质和水准的重要技术支撑。

3、导则和维护二项城市设计成果形式虽与环境长效管理有关,但主要是从设计原理的角度定性提出,并非基于系统整体的多因子、大样本海量信息得出。先前的城市设计导则是因为缺乏与时俱进的修正完善机制,真正融入城市规划建设长效管理仍有相当缺陷。数字化城市设计具有包容发展变化和持续优化纠错的属性,有点类似于自动控制学科中的“鲁棒性”,通过设置有一定值域“容错”进而实现系统的正常运转。

4、关于城市设计的作用

城市设计先前比较主观感性,偏重空间形态和视觉美学,而在“算法时代”,城市设计的科学属性有了质的提升,因而逐渐可以应对大尺度及多重尺度的城市空间形态的调适和优化,进而可望实现“全链空间体验性把握”;城市设计具有空间形态管理的属性,会在城市规划空间的规范性安排与委托方要求和场地特性营造的建筑师工作之间建立公共和半公共的管控的引导的空间导则和政策。其中城市设计的数据库成果可以部分、抑或全部融入法定的规划管理中。

中国城市设计发展的四十年可以简要概括为:

专业本体:从萌芽、成长、壮大到春华秋实。逶迤前行的四十年;

理论方法:本土设计体系草创、建构和逐渐成熟的四十年;

技术手段:从定性到定性定量结合,由经验到理性校准的四十年;

工程实践:从少到多,从局部实践到多层级、面广量大的四十年;

国际比较: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四十年。

我前面提到过,中国城市设计的发展可以用“逶迤前行”来形容,一路走来并不是顺风顺水的,我对此深有体会。从国际层面城市设计学科的发展上来讲,我们可以说是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和国外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而且中国有空前的市场需求和专业研究需求,所以很多外国规划师现在都来中国做城市设计。我认为在大尺度城市设计上,中国目前已经走到了世界比较领先的位置。(王建国教授《中国城市设计发展四十年》演讲节选)

专家简介:

王建国,东南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2001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6年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称号。

王教授长期从事城市设计和建筑学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科研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和自然科学奖6项,作品获全国、部省级勘察设计城乡规划奖30余项。代表性设计作品包括:中国国学中心、绵竹市广济镇文化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建筑群、南京总体城市设计、郑州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等。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